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陈慕妤”(ID:chenmuyu),作者陈慕妤,知识精选经授权发布。
——
之前有读者问我怎么提高说话的逻辑性,今天就来说说这个。
平常我们讲话,一定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。
如果你对什么都信口开河,胡编乱造,不但会留给别人不可信的感觉,你说的话也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。
试想一下,你信誓旦旦地跟别人说,经常喝豆奶到致癌,而你却天天都在喝,这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举动,别人会怎么看呢?
所以,提高自己说话的逻辑力,可以为你的话语增添分量和说服力。
一般而言,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同一律,矛盾律,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。
这四种规律,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的表达,体现在我们说话的每一个环节。为了把话说话,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这些基本规律。
同一律——明确说话中心的指标
一篇文章,一次讲话,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,这个思想贯穿整篇讲话的内容。
如果去说服别人接受一件事,也需要围绕一个目的来开口讲述。
否则你想说服别人不要伤心,而你却不断去讲看书的好处,别人听完也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——除非,你能给出看书可以治愈别人伤心情绪的理由。而这就是逻辑的同一律。
运用同一律,有两点必须要注意:
1. 概念必须要明确
这就要你在运用概念表达你的思想时,一定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。
如果你能对这个概念保持确定性,那么运用的时候,就不会偏离轨道,整个谈话也能够保持确定性。
一旦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概念的真确意思,这时你的表达就难以做到准确、具体,从而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,自己说着说着,都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。
例如你对别人说:“恋爱的技巧很重要。你技巧水平的高低,是让你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。”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呢?
问题就在于,这句话的后半句,表达的意思是技巧水平的“高低”。
也许你想表达的这个概念“恋爱技巧”,水平高了,就会容易成功;水平低了,就很难成功。但是你却说成,“高低”都是让你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.
换言之,你的话没有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,把水平低都当成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了。
这就是对表达的概念不明确的例证。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,一定要加以注意。
2. 不能随意转移说话的主题
你讲话的时候,必须有一个贯穿整篇谈话的中心。
你这一刻说话,只能有一个中心,不能同时间有其他的中心。否则,你的话上一句说这个意思,下一句又说那个意思,听众就会如坠云雾,不知道你到底说什么。
有人朋友在说话的时候,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说什么。逛街看到别人吃雪糕,你跟朋友说想买一个吃。说着说着,然后你就慨叹为什么想买的衣服没有降价呢。别人听了你说的,那么回应你去吃雪糕好呢,还是跟你讨论衣服的事情呢?
因此,讲话的时候,一定要在心里装着一个主题,想着主题,围绕着主题来讲。不要以为平时闲聊用不着这样做。你想跟朋友说去看电影,你也得要说想看的电影是什么样子,为什么想看吧。安慰别人,你也得围绕着“不要伤心”这个主题做阐述吧。只不过这个过程比较短,没有演讲那么长篇大论,所以你才意识不到而已。
但平日留意一下,你的表达会更清晰。
矛盾律——思想一致,前后一贯
相信大家都有看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了。
一支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的矛,跟一个可以防御所有矛的盾,那么两者相遇,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呢?至少在我们这个世界,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。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,至少有一个是假的。
例如,一种液体可以溶解世界上的所有东西,那么这种液体,用什么东西来把它装起来呢?如果没有东西装得起来,那么这种液体岂不是融掉了载体之后,就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了吗?
所以,矛盾律不能都是真的,只能同时都是假的。
在现实生活当中,不少人在说话时经常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。
例如你说:“这些食物我全都很喜欢吃,唯独有一个,我怎么都吃不下去。”
这就是自相矛盾。
正确的说法,应该是这些食物我基本上都喜欢吃,或者我大部分都喜欢吃,而非全部。
平时说话自相矛盾,我们很难察觉到。一般如果你无法自圆其说一件事,基本上就是自相矛盾了。
明明跟女朋友说今天去了看电影,没想到却被女朋友的闺蜜发现那个时间跟一个妹子在一起。一个人,在同一个时间怎么会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呢?既然这两件事不能同时为真,那只能有一个是假的了。
所以在辩论中抓住对方言论中自相矛盾的地方,你就能够立刻驳倒对方,给予强力的反击。
排中律——表达清晰,观点鲜明
矛盾律跟排中律有点相似。
如果说,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判断不能同时为真,只能有一个是假的;那么排中律,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,不能同时为假,一定要有一个是真的。
也就是说,排中律要求我们在讲话中表达的思想观点一定要必须鲜明,是什么就是什么,肯定什么,反对什么,赞成什么,批评什么,都一定要清晰明确,不能含糊其词。
例如,听歌对治疗情绪很有用,但也不是很有用。那么到底听歌对于治疗情绪有没有用呢?我们听了这话也不知道对方到底要表达什么。
如果你说听歌有用,你就要清晰表达这个观点;听歌没用,也要明确表达这个观点。你不能一边说听歌对治疗情绪有用,然后又否定听歌对治疗情绪没用,自相矛盾,相互否定。这两者,只能有一个是真的。
充足理由律——言之有理,说之有据
充足理由律,就是说想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,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。
我们表达观点,阐明思想,一定要有理有据。提出一个观点之后,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据,大量的材料来佐证,才能让人觉得你的话有说服力。
所以为什么说明一个道理的时候,要附上相应的例子,就是这个原因。
只要你举的例子是真实存在,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推敲,那么你的话就会更有逻辑的力量。如果说什么都只能猜测、估计、凭空臆想,我相信说什么都很难让别人信服。
有些人说话,以为这样就是这样,他觉得事情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,什么理由也说不出来,就算你的辞藻再华丽,也会让人感到这些话是苍白无力。
所以表达我们的观点时,论据充分,论证有力,自然就能够提升我们表达的力量。
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多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和知识,丰富讲话中的论据内容,才能够增强讲话的说服力。
我之前提供的那些训练方法,就是训练这种逻辑力量。
以下,我提供三个逻辑训练题,测试一下各位的逻辑思维。大家可以把答案写在留言板上,互相讨论哦。
当然不是说能做好逻辑题,就能说好话,不过平时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,对于说话的表达肯定会提高的。玩一玩吧。
1. A、B、C3人涉嫌一件谋杀案被传讯。这3个人当中,一人是凶手,一人是帮凶,另一个人是无辜者。
下面3句话摘自他们的口供记录,其中每句话都是3个人中的某个人所说:
- A不是帮凶。
- B不是凶手。
- C不是无辜者。
上面每句话的所指都不是说话者自身,而是指另外两个人中的某一个。
上面3句话中,至少有一句话是无辜者说的。只有无辜者才说真话。
请问:A、B、C3人中,谁是凶手?
2. 甲、乙、丙、丁4个人的职业各不相同,他们其中一位是教师,一位是技术员,一位是医生,一位是工人。
现在,我们只知道他们下列几方面的情况:
- (1)教师目前的年纪还很小,尚未结婚。
- (2)医生的姐姐是乙的妻子。
- (3)甲与教师是好朋友。
- (4)乙与技术员都是上海人
- (5)丁的儿子生病时,医生多次登门为其治疗。
根据上述的情况,请你判断出甲、乙、丙、丁的职业分别是什么。
不过
如果你跟女朋友讲逻辑道理的话
就等着分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