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考不上985或211的人,都废在近期的爆款文里。
工作不好找,连火锅店招聘服务员都要985毕业生,节目上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,简历被HR不屑一顾;
职场收入低,名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比普通毕业生高五百以上,以后评职称或升职加薪,也更受青睐;
创业没前途,乌镇饭局中创业企业家的照片,美团、联想、今日头条的创始人,统统毕业于名校;
养娃拖后腿,将来孩子就读知名幼儿园和中小学,校方可能会面试孩子父母,是否毕业于211院校。
好像考不上985或211,你接下来的人生就没有指望了。
作为坚定信奉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人,我当然觉得:高考考得好,能考进名校,取得高学历,接受名牌教育,对个人发展很重要。
但这句话是分条件成立的:
高考之前,应该相信这话,全力以赴备战高考,尤其是寒门子弟,更要抓紧机会。
临近高考,为了避免压力徒增,心态失衡而影响发挥,暗示自己高考没那么重要。
高考以后,既然没考好试卷,或没报好学校,不必消极面对人生,机会还多的是。
在备战高考的阶段,深信“学校好有多顺利”、“学历高有多重要”,让自己有适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,避免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。
但高考结束后,还这么想就不合时宜了。
考上名校的人,有可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混日子,以至于考进名校成为人生中的高光时刻;
没考上名校的人,可能觉得这辈子没有多大的出息了,以至于带着非名校阴影接受每况愈下。
诸如“本科考得好,一生没烦恼”之类的话,在我看来,就像“月子坐得好,以后不会病”一样荒谬。
月子做得好,对身体有好处,但在月子后的漫长岁月里,生活习惯良好的人,身体素质会比只在月子期间注意身体的人好得多。
将来的你,会感谢那个高考没考好,但一直没放弃的你。
02
有这种“偷懒式的逻辑”:
从创业大佬都是名校生的照片,推导出中国优秀企业的创始人,都是清北复交毕业;
从比尔·盖茨、乔布斯的辉煌创业史,推导出好像全世界顶尖的创业家都辍学于名校。
从特例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论断都犯了逻辑错误。
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没有文凭,香港首富李嘉诚是小学文凭,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是初中文凭;
知名作家和导演韩寒是高中文凭,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第三次高考还差本科线5分,后因英语好升成本科,网易的丁磊只超过重点线一分;
生活家松浦弥太郎没有上过大学,建筑家安藤忠雄也没有上过大学,但他们通过旅行、见闻、思考,寻找自己的爱好和特长,也骄傲且幸福地活着。
举这些例子不是要抬杠说学历不重要,而是想说,就算你学历不够高,学校没有名,也不要放弃学习,不要放弃努力,不要放弃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。
想到那些起点和自己类似,成就却高于常人的人,人生才不至于绝望。
在我的世界观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,知根而不知命。
“知根”是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,自己的原生家庭、原始条件和学历背景;“不知命”是指,在现有的基础上,去争取更好的可能性。
截至2018年,拥有本科文凭的人只占全国人口的4%,985或211的就更少了。
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,要努力去争取,但是有些人不是考试的料,或者由于心态、运气或发挥的原因,努力争取也没有成功,果断翻篇吧。
《请回答1988》里有句话:“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,只是想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。”
如果考前没有全力以赴或全力以赴后仍然没能如愿,接下来的日子,你需要持续化地全力以赴,把弯路走直。
03
畅销书《逆转》中有一个实例,有个美国的女生,高中毕业后有5个大学要她,最后选择了一所常青藤名校。
结果到名校里面以后,发现同学都好优秀,自己越来越自卑;觉得老师都好厉害,可惜他们更在乎尖子生。
有时候在一个大池塘中,如果你不是大鱼的话,你很可能会被这种体制给吞没。
自己很难脱颖而出,被名校的体制反噬。
虽说名校学风更好,但每个环境中的人普遍呈正态分布,总有优良中差,总有末尾淘汰。
普通院校最拔尖的学生,大概率会比名牌院校最垫底的学生更有竞争力。
很多HR青睐名校生,展开来说是青睐名校毕业成绩还不错的学生,也没说要招经常挂科、成绩垫底、四六级没过、险些被劝退的名校生。
如果无缘大池子,就换种心态,当小池子的大鱼,可能更适合自己。
在19世纪的巴黎,一个画家想要有前途的话,应该先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,接受正规和严格的教育,先临摹画作,再学习画模型。
巴黎美术展览会是绘画的顶级殿堂,每年法国的画家会选取两三幅画送去评审。
对19世纪的法国画家来说,巴黎美术展览会就是一切,有画家因为自己的画作没被入选,而朝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。
在这种大背景下,印象派的画作根本不被权威认可,丢在垃圾桶备受嫌弃。
后来他们选择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,才有至今为止,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印象派画作。
别为了暂时的挫折想不开,也犯不着自暴自弃,差异化发展可能是一条突围之路。
04
高考自带随机性,有人刚好猜对作文题目,考上了很好的大学;有人平时学习成绩很好,考前母亲被下病危通知书而发挥失常。
可社会上有种观点,不管高考的随机,不顾日后的努力,总拿本科院校说事。
有些招聘单位不光要看最高学历,还要看第一学历,更有本科、硕士、博士都要求211、985的“查三代”。
那些曾因发挥失常进入普通院校,日后却更努力的学生,就算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或博士,照样被人扒出本科很一般。
我听高晓松的节目,他说本科考上清华也没什么,高中毕业于北京四中的才自豪,这好像是条没有穷尽的鄙视链。
我觉得普通学校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,对标名校生的样子很迷人。
我有个高中同学高考发挥失常,去了普通院校,可她经常联系进了名校的同学,四六级之外,托福、雅思、BEC和托业都在考,有前瞻性地培养一技之长,有危机感地联系企业实习机会,多次参加学校的科研立项和创业项目,还争取到出国一年的交换机会。
毕业求职时被想去的公司刷掉,她去了规模稍小的公司工作,由于业绩过于耀眼,目前在行业领先企业工作。
有句话说的很对,“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,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,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,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,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,自觉‘满意’地度过每一天。”
但我那同学更早修炼逆商,在得过且过的氛围中严以律己,坦然接受需要多走几步的设定,创造机会让自己接触优秀榜样,不断自我要求,不断取得进步,成为混得很好的同学。
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能是一帆风顺的,不在这跌一跤,就在那摔跟头,站起来继续跑就行了,不喜欢在一旁瞎喊“完了”的人。
就算你高考没考好,志愿没报好,嫁人没嫁对,行业没选对……你的人生不会因此“完了”,除非你自己都这么认为。
作者:梁爽,理性天蝎女,治拎不清、玻璃心,拧巴症,点燃你挑剔的心。公众号:哪梁爽哪喜庆(ID:zheliangshuang),微博:@梁爽笑抽筋了没考上985或211的人,都废在近期爆款文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