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精选知识精选
  • 首页
  • 专题
  • 博客
  • 导航
  • 注册 登录
立即登录
0文章
0评论
0获赞
  • 首页
  • 专题
  • 博客
  • 导航
我的主页 › 成长 › 思维 › 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
#思维#

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

2年前
1,682 0 0
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外同学(ID:iquanwai),作者:田浚 ,知识精选获授权转载。

大家好,我是话不多的文案田田,这是我第二次在圈外公众号上发文,开心中又带点小期待。这篇文章是跟圈圈还有内容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了几轮的结果,之后也会在这里跟你们分享我的思考,与大家一同见证我在圈外的成长。

我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:

总感觉自身有不少欠缺,身边的人每天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阶,自己也想快点学习更多的知识干货。

但其实,我们面前摆着足够多的知识,真正迫切需要的是,如何消化这些知识干货。

例如,我们能够充分消化一本《牛津高阶英汉字典》,就能够成为一名英语单词高手。我们能够充分理解“给领导做选择题”,管理者思维就很容易培养。

说到底,这都是“知识内化”的力量。

今天我想谈谈,从数据到知识再到影响力,知识是如何真正实现所谓的内化,从而影响我们的。

先来看看这张图:

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-知识精选

这张图用极简的点和线,很巧妙地呈现了从数据分析整理、到最终形成影响力的整个历程。

让我们先以巴菲特的视角来看看:

1.杂乱无章的股票交易数据(Data),经过简单整理,变成了股票市场上的信息(Information)。

在这时,巴菲特和其他投资者一样,看到的是每只股票的交易、价格、财务报表等信息。

2.加工信息,使之形成体系,即为知识(Knowledge)。

巴菲特之前的操盘手和投资家们,将股票市场上大量信息反映出的规律,总结归纳成一套方法论,并可在未来持续使用。

注意,99%的交易者都会看到同样的信息,可是只有1%的人,会去学习背后的知识,例如江恩、道氏、波浪等理论,财务、基金、证券等相关的知识。

3.知识是一个宫殿,洞见(Insight)就是找到宫殿里的出口。

要知道,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有超过7000家,如何从大量的公司、不断变化的信息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公司?

这就是巴特菲长期形成的洞见,或者可以称之为:投资大师的眼光。

4.找到知识宫殿的最短(有效)路径,称作智慧(Wisdom)。

什么是股票投资的最短路径?对巴菲特来说,毫无疑问就是他的价值投资理论。

利用这套理论,他总是能够找到收益可观的股票,并且在时间的长河中反复被验证。

5.传播自己的智慧,营造出自己的影响力圈子(Impact)。

当然,我们想说的就是每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,全世界的投资人从各地赶到奥马哈,聆听大师的投资智慧。

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-知识精选

其实,这张图想阐明的正是知识内化的过程。

我们大概更想知道,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卡在信息茧房和知识壁垒里,实现不了知识内化?

01

信息整合能力,即数据到知识的过程

我们常说的信息整理能力,其实就是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能力。为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,我们的信息整合能力仍然不强?四个字:无效学习。

无效学习从知识内化的角度来看,有两种可能:

①吃了吐

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,就像一道道大餐,在混囵吞咋咽下,尚未消化成知识时,又匆匆吐出(遗忘),开始寻找下一顿“信息大餐”。

吃了吐,学了忘,不断循环,吸收效率极低。

最常见的就是刷知乎。每年年底,知乎总会生成一份个人报告,告诉我们一年在知乎看了多少内容。不少人动辄两三百万字的阅读量,要是问他学到了什么,却根本说不出来。

这样的“刷知识”,某种程度上和看抖音视频一样,只是让自己获得奶头乐般的欢愉而已。

②散落工地的砖头

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,如同搭建金字塔,在最初的阶段,需要用大量的底层“知识砖头”垒起地基。不成体系的知识只是工地里零散的砖头,百无一用。

不论我们学的是语数英,还是经济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,“垒地基”的过程缓慢耗时,没多少捷径可走。

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-知识精选

很多自媒体在盲目鼓吹快速阅读、大量阅读,往往喜欢说“巴菲特每天读500页书,孙正义静养2年看四千多本书”,怎么做到的?

实际情况是,巴菲特看的都是财务报表和行业材料,大概扫一眼快速了解,这些上百页的材料都是工作需要必须阅读有些还要签字,他把这些都算进去了。

而孙正义的主治医师熊田博光说,在医院静养期间,孙正义看的一直都是漫画书…

心态平和地去搭建知识体系,要相信,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。

在这里,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:

在学习力最旺盛的年龄,培养信息整合成知识的能力。

要知道,真正做学问的人读书如牛垦地,非常不容易。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攻一个领域,长期耕耘,让每份信息都是该领域的有效信息。

那些强调涉猎广泛的人,其实只不过是“无一精通”。

比如说:读一本《万历十五年》,再读一本《康熙大帝》,我们在历史领域的收获很小,读完整部《明史》,才可能稍稍建立一个朝代的大历史观。

读一篇《如何写出10万+阅读的标题》,报几门写作课,对提升我们的文案水平帮助有限,大量阅读和刻意练习高手的作品才能升级文案水平。

在别人忙着朋友圈晒读书的时候,我们要做的是,审视自己真正的需要,让读书成为养料而不是消遣品。

02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:知识到洞见

知识是底层的地基,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,就是一步步走向金字塔顶端的过程,站在顶端才能洞见。

可以说,知识的获取成本极低,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,人人都能在某个领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但是想要突破知识壁垒,形成自身的洞见,则颇考验功力。

二战时期,德国动员了当时最大的军事力量,与苏联争夺斯大林格勒的控制权。战役从1942年7月开始,11月苏军发起反击,1943年获得胜利。

令人惊叹的是,1942年10月,毛泽东在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社论,未卜先知地预言了三件事:

1.希特勒的兵力已经耗尽(当时正在发生);

2.苏联将在冬季展开反击(1个月后发生);

3.苏联反击的地点在顿河以西(苏联和德国谁也不知道)

仅凭延安窑洞里的少量信息,就可精准预测战争走向,没有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和经验,根本无法做到这样的神预判。

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:

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一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专业、最好的工作?因为缺少成体系的知识、洞见与智慧。

我们能看见和相信的路,取决于我们的知识金字塔顶点有多高。

社会有千种职业、万种可能。洞见能帮到我们的,就是逼自己做减法,一直减到剩下最好的那一条路。

小到一本书的一个核心收获、一件事的最优结果,大到一场战争的结局、一个人生命所要到达的唯一终点,洞见未来,然后往前倒推过程,就容易得多。

定期复盘和洞见,站在未来指导当下。

03

先做减法,再做除法:洞见到智慧

如果说,洞见=在“选择终点“上做减法,那么智慧=在“实现路径”上做除法。

除以正确的自我认知,除以自己认为的可能路径,只剩下一条最优路径。

1979年春天,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,也就是后来的深圳经济特区。这个圈的意义在于,邓小平洞见到了未来深圳经济崛起的那一天。但怎么实现,仍然是个未知数。

1982年,邓小平正式提出了“一个国家,两种制度”,将香港作为中国与西方的对接窗口,极大地缓解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,同时这也是各方势力能够共同接受的方案。

从现在来看,这也是当时所能做的最优路径,简直堪称政治智慧里的创举。

我更喜欢的智慧,是佛家里的大道至简。

例如日本寺庙里的箴言:除了死,其他的都是擦伤。短短几个字,点出了人生所有苦难的微不足道。

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洞见,没有阅尽千帆的经历,又怎能如此洒脱?

给大家的第三个建议:

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

洞见到智慧,是成功走向卓越的过程。我们形成洞见尚且困难,想要达到智慧的境界难度可想而知。

没关系。古今各领域的圣人与智者,都摆在故纸堆里。

我们不用成为智者,只是稍微学习一些智慧,往后的路大抵会清爽许多。

04

个人品牌,即智慧到影响力

牛顿说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影响力同样如此。

我们在释放影响力的同时,我们的边界像水波一样传递给他人,他人同样也会带给我们反馈。

好比我们参与一个很小的读书会,分享一篇读书心得,会获得10篇的心得分享。建立人脉,思维碰撞,机遇制造,彰显名声,更多的交集就有更多的回报。

给大家的第四个建议:

多与不同行业的人产生交集,主动参与演讲、分享和讨论。在我们影响他人的同时,他人也会反过来扩宽我们的认知边界。

一张图告诉你:知识内化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-知识精选

回过头来,让我们总结一下:

换个角度看,这其实是一个人才筛选的漏斗模型。

数据和信息的来源很多,获得他们的人数很庞大。

到了知识层面,我们已经用教育和学历来区分和筛选。

再往下,形成独特洞见、逻辑自洽的人,大多是某个领域的精英人群。

智慧和影响力,对应的已经是业界大牛和公众人物。

知识怎么内化成能力,知识如何改变命运,一张图就已然揭示:

将数据和信息转化成知识,在搭建成知识体系的那一天,智慧帮我们发现很多路径,而洞见告诉我们最正确、最有效的路径,分享最短路径,就能建立我们的影响力。

按照这个标准去升级自己的知识,前方豁然开朗,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。

理查·道金斯在《自私的基因》中创造了模因一词。在模因传播模式下,有一个基本形式、框架或模板,可被不同的主体模仿、创造演变,进而形成多元化传播。

例如2016年的刷屏漫画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》,在同一模板下,网友们模仿创造出各种版本的《友谊的小船》,进而让这部分信息传播渗透到了大量的行业和人群。

本文开头的那张图,也是如此。它带给我们的思考,还能有很多角度。

如果它揭示的是,两个人从认识到恋爱的过程呢?又或者,它其实想暗示,阶层跃迁的过程?

1000人眼里,有1001种解读。思维的碰撞、破碎和反固化,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。

0 0
圈外同学
相关文章
认知的冰山
折中效应:你无形中掉入的消费陷阱,80%的人都曾中招!
人脑是如何学习的?
致AI:你是我今生最大的机会吗?
狡猾的谎言——我们是如何被事实和数字欺骗的?
如果不拼爹,普通人想赚大钱,必须突破这个思维困局
给你500万,你还会是穷人:小心你的「穷人思维」
什么是意义?我们如何找到人生意义?
评论 (0)
再想想
    圈外同学
    圈外同学投稿者
    提供个人发展的所有干货,做你口袋里的职业规划导师,陪你成长!公众号圈外同学(ID:iquanwai)
    2文章 0评论 0获赞
    最新文章
    小红书KOL速成指南(7):小红书运营工具大合集(附教程)
    1年前
    小红书KOL速成指南(6):账号定位的秘密
    1年前
    每一句鸡汤背后,都有一套“商业逻辑”
    1年前
    认知的冰山
    1年前
    通过商业情报挖掘,4个维度拆解字节跳动教育产品,浅析在线教育发展历程
    1年前
    生财有术!波波老师4500字干货亲授互联网创业赚钱之道
    1年前
    17 7月, 2019
    Tob业务获客方式大揭秘
    随机一文
    • 关于我们
    • 免责申明
    • 网站地图
    Copyright © 2019-2021 知识精选. Designed by nicethe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