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精选知识精选
  • 首页
  • 成长
    • 口才
    • 思维
    • 观点
    • 读书
      • 文化
      • TED演讲
  • 职场
    • 管理
  • 运营
    • 新媒体运营
    • 内容运营
    • 文案
    • 营销
  • 商业
  • 创业
  • 人物
    • 专访
  • 干货
    • 赚钱
    • 技能
    • 知识星球精选
  • 电商
    • 电商运营
  • 其他
    • 设计
    • 产品
  • 知识体系
  • 注册 登录
  • 首页
  • 成长
    • 口才
    • 思维
    • 观点
    • 读书
      • 文化
      • TED演讲
  • 职场
    • 管理
  • 运营
    • 新媒体运营
    • 内容运营
    • 文案
    • 营销
  • 商业
  • 创业
  • 人物
    • 专访
  • 干货
    • 赚钱
    • 技能
    • 知识星球精选
  • 电商
    • 电商运营
  • 其他
    • 设计
    • 产品
  • 知识体系
首页 › 读书 › 文化 › 《美国工厂》走红背后:时间,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
#文化#

《美国工厂》走红背后:时间,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

4月前
150 0 0

编者按:本文转自公众号正和岛(ID:zhenghedao),作者: 吴恙 ,知识精选经授权发布。

最近,一部由奥巴马夫妇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《美国工厂》火了。美国前总统的电影首秀,拍的却是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故事。

这部纪录片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,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%,这意味着98%的观众对影片给出了正面的评价。

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宣传中美友好合作的电影,事实上,这部电影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看完后都会五味杂陈。

《美国工厂》走红背后:时间,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-知识精选

01

两种文化,两种冲突

有时候,万千数据和道理都敌不过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。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,这部片子将中美冲突、劳资冲突、人工与自动化冲突的图景生动地展现出来。

我们先来看看《美国工厂》的故事。

2008年,经济危机席卷美国,位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也深受打击。通用公司在这里建造的工厂终于入不敷出,遣散关闭。一万多名员工被迫下岗,失去工作,老工业区在凄冷的冬日里摇摇欲坠。

2014年,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这座废弃的厂房,准备投资改建,实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战略。而他的到来,让代顿人重拾信心和希望,福耀玻璃也被视为挽救当地经济和就业的救星。

但在短暂的蜜月期过后,问题逐渐暴露:中美文化难以融合,美国工人效率低下,以及关于是否成立工会的明争暗斗等等一系列冲突……

这部纪录片客观呈现了不少令人深思、发人深省的事实,也反映了不少中美之间真实的文化差异。

但站在美国前总统的肩膀上,我们还可以用更大的视角来思考这部影片。

02

《美国工厂》背后的3个信号

就电影制作本身而言,《美国工厂》算不上一部出众的纪录片。除了几个颇为深邃的外景镜头,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。

但这部影片走红的根本原因,或许在于它传递了一些关于世界、关于中美两国、关于每个人的残酷信号。

1. 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

中国企业家进驻了一家曾经辉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厂,令它重生,新资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员而是一种制度,那种制度是我们所熟悉的,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。

但那些美国的老工人,他们熟悉的、适应的其实是另一套制度,保障基本权利的、哪怕牺牲效率也要照顾尊严的方式。

中国人不能理解,为什么他们已经失业,生活无着无落,但还是不能对老板俯首称臣,无怨无悔地加班加点呢?而那些美国人也永远无法理解,中国工人为什么能连眼镜和手套都不戴,就徒手处理碎玻璃呢?

不同的体系、处境,产生了如此不同的两类人。这显然并不能用“参差多态”来形容。

记录片中,最有喜感的情节,是一群美国员工前往福耀的中国总部进行学习观摩,其实这是一次“团建”。

他们参加了2017年福耀集团的迎春晚会。当美国员工看到这样一群工作起来像机器人,而在舞台上继续讴歌工作的中国人,他们多少有些感慨。

参加迎春晚会的一名美国员工,面对这一切,近乎哽咽地说,“我们是一个大星球,一个有些分裂的世界,不过却是一体的,今晚就是一个例子……”

但他错了,一场感人的晚会不会改变什么。

这个世界其实是分裂的——恰如中美两国的工人,他们如同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。这是《美国工厂》隐含的信号之一。

这次的“团建”并未取得什么效果,回到美国后,中国总部的那一套无法复制,美国员工照样一堆怨气,照样要求成立工会,照样怀念在通用汽车的日子。

我们以为人心可以打通这些平行世界,但人心是不可靠的,就如同资本一样。人心也往往抵不过残酷的社会法则。

2. 时间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

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,进一步的开放让中国处于上升的轨道。福耀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,受益于中国开放的红利,在入世后突飞猛进,在全球实现布局。

福耀玻璃成功打入美国曾经发达的工业地,这是一个至少让当地人震撼的事件。所以曹德旺会在片中提醒手下:不要刺激美国人。

俄亥俄州位于美国的“铁锈地带”, 曾是美国工业中心地带的一部分,俄亥俄州代顿因汽车制造业而繁荣。用曹德旺本人的话说:“代顿当年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地方”。

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经历了“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滑坡”,通用汽车陷入困境,直至宣告破产。

福耀玻璃成为了“救世主”一样的存在。在当年的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报道中,赫然写着,“福耀重振美国‘铁锈地带’”。

几十年来,美国一直在低估中国,他们突然发现美国的制造业已经空心化,竞争力远远落后于中国。

《美国工厂》所折射的,正是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大概率输给中国的前景:

从人力资源的成本上看,中国占绝对优势;

从人力的“好用”上看,中国占绝对优势,军事化的管理必然胜过美国人的散漫;

没有工会,可能牺牲员工权益,但提高了运作效率。

如片中曹德旺的妹夫所言,在中国办企业,政府的帮助是少不了的。这方面可能是美国企业所不及的。

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。

如果将它放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,它变成了一种强烈的隐喻——时间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。

3. 自动化与人类“抢饭碗”的时代早已到来

仅仅从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去看,很多人会得出结论:通用工厂曾经的死亡是因为高度保障造成的低效和惰性,但实际上也并非这么简单。中国在进入市场化之后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模式,以高压高效低工资的优势,搭配全球化的传动链条攻城略地。

换句话说,当中国人跳上拳台,这场比赛就不再分重量级,也不再有明晰的规则,在这样的状况下,对手又怎么应对呢?

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不单单是工人层面、个体意义上努不努力的问题。这问题复杂得所有人都束手无策,莫名其妙地看着曾经坚固的一切烟消云散。

其实,这样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,更尴尬的是,无论你是否努力,是否接受低尊严的工作方式,更无情的智能机械时代终究会降临,那些刚刚还在争斗的中美工人,都将成为炮灰,共同成为消散的下一个障碍物。

在纪录片的最后,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,一位管理者正在陪同曹德旺视察,他汇报着工厂“自动化”的发展情况,“我下次要做的,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。因为他们太慢了。”

《美国工厂》走红背后:时间,或许真的不在美国那边了-知识精选

事实上,机器与人“抢饭碗”的时代早已到来,“过去20年间,由于自动化,导致全球高达3亿7千5百万人需要寻找全新种类的工作……”

下一次的纪录片将拍摄什么?这个故事里带有人文色彩的探讨或许都将消失,毕竟机械不会举起牌子,高呼口号、要求权利。

03

全球化就是本土化

《美国工厂》这部纪录片,发人深省。 

全片的格调克制而包容,没有旁白,逻辑线的展开基本靠受访者的同期录音和背景信息。主创团队申明,不想“用镜头写一篇社论”。中国人没有被丑化,美国人也没有被美化,展现的是必然、但无可奈何的冲突。

人往高处走,而资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动,《美国工厂》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。

过去我们所说的全球化,更多是指无数外国企业品牌商到中国来寻求制造商的外包。

如果全球化有发起方和接收方的话,中国一直是接收方。

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,中国企业不断出海,全球化实际上变成了中国的国际化。我们不再是承接外包了,而是把自己的工厂和生意做到国外去。

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,中国会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主导者。

过去我们常常说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容易水土不服,现在我们也要面临这样的问题。

我们会说他们要尊重中国国情,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,理解中国的消费习惯……当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对方时,也别忘了有四根手指对着自己。

来中国投资的许多外国企业都失败了,比如零售行业的百思买,比如互联网行业的Ebay、Uber……现在轮到我们出海,我们又应该怎么办?

讲到全球化的问题,我们经常会说到一句话,“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”——“全球化就是本土化”。

全球化,就是尊重接受别人的习惯,实现当地的本土化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韬光养晦,埋头搞发展,很少抬头去看中国崛起阴影下的世界,也不太理解自己的进步给全球其他地方带来的变化。

覆巢之下无完卵,《美国工厂》提醒我们,要想理解全球化的复杂图景,就得平心静气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全球化,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。

参考文章:

1.奥巴马拍下了曹德旺的美国工厂(南风窗)

2.纪录片《美国工厂》隐含的四个残酷讯息(全球眼)

3.换个角度看《美国工厂》(枪稿)

4.《美国工厂》:令人深省的中国企业“出海”故事(刘润)

5.《美国工厂》:谁抢了美国人的饭碗(雪球)

6.《美国工厂》一个非典型的制造业故事(饭统戴老板)

0 0
正和岛
# 文化# 经济# 资本
相关文章
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:穷人的穷,跟我们的平庸,是同一个原因
在全球最穷的国家,中国打破了印度半个多世纪垄断
经济下半场,只有一种人可以赚钱
冯仑:房子,差不多了
人脑是如何学习的?
上海梦醒互联网
“你的企业这么小,对社会重要吗?”| 58岁老板实在话:我们养活了8个家庭…
升级版基金定投:年轻人的简单理财方法
评论 (0)
再想想
    正和岛
    正和岛投稿者
    正和岛,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。公众号:正和岛(ID:zhenghedao)
    18文章 3评论 102获赞
    热门推荐
    没有更多文章...
    最新文章
    • 如何建立个人认知体系? 2019年11月28日
    • 如何培养赚钱能力?花爷梦呓换酒钱,愚公掘金-知识星球推荐 2019年11月28日
    • 营销号最喜欢用的3个快速涨粉裂变套路! 2019年11月10日
    • 老司机救救我:公众号一推送就掉粉还有救吗? 2019年11月10日
    • 用“费曼学习法”理解区块链,你也可以做到 2019年11月3日
    • 从4G到5G,中国手机市场,谁能步步为营? 2019年10月18日
    • 如何对虚假流量免疫?| 李檬相对论 2019年10月18日
    • 情境化,互联网下半场的突围之路 2019年10月17日
    16 7月, 2019
    超级IP的9种故事原型(全新分类)
    随机一文
    • 关于我们
    • 免责申明
    • 网站地图
    Copyright © 2019 知识精选. Designed by nicetheme.